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谈太极之“晃"及其他

[复制链接]

30

主题

69

帖子

61万

积分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13052
金钱
608084
威望
3056
经验值
1647
魅力
125
精华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6:5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晨练的时候,拳友向我质疑一个问题,陈式太极拳行功走架过程中出现的晃动现象是不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提的好,太极的晃动的确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用原理去衡量,却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晃”法。 
    在太极拳招式熟练后,在太极拳,特别是陈式拳节节贯穿、连绵不断、螺旋缠丝、螺旋上升、螺旋下降、蓄发相变、虚实转换、对称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等原理的要求下,为了使整套动作不丢不顶、八面支撑、一动无有不动,为了蓄发劲力,让意气通畅无滞,周流全身,有一些技术上的晃动,只要是头顶悬起,中轴不偏斜,是符合原理的,因而是正确的。这样的晃动,是为了导引内气随动作而循行,是为了起落承转,把劲力蓄满。这种晃是为了以意领气,以意催形,劲力饱满、气韵流畅、纵放伸缩之目的,也是因为懂得了周身缠丝,阴阳互变,由腿而及腰达于四肢的太极劲力,功夫上身了,才有的晃动,严格地说那不是晃动,是内气开始充盈、有周流循环迹象的外在表现。如果是这样的“晃动”,说明境界有了提升,走进了太极的殿堂,是应该给予高度肯定的,但“晃”不可造作,造作与功夫的提升无关。 
    有人故意模仿陈正雷开始的晃动,知其表不知其里,人家是螺旋上升和螺旋下降,不那样模仿也照样可以升降的。不懂的人就变成了断续的、僵直的、根基不稳的摇晃,是毛病,应该首先端正规范拳架,走架至纯熟懂劲后再体验螺旋升降吧,不然,就会误入歧途,或出现偏差,或走不出瓶颈,难以提高了。外家式的锻炼打法,只要不练气,倒也不伤身的。
    暂时的“晃”是内气循行初级阶段的表象,随着功力的不断加深,内景隧道不断畅通,这种晃动会逐渐变微,直至看不见,那就是连招式也不见明显了,即“其象在内,其内劲不为人知”了。 
    笔者师承于陈式第十二代传人马国相先生,其传奇式的习拳经历为武术界所敬仰,作为入室弟子,因了这份正宗的传递关系,获益良多,每思及投师机遇,常以为幸,虽资质愚钝,却也进境有所达,这就是师承的重要。若闭门造车,照碟模仿,太极这个古老的文化精华就显得太容易了,事实上绝不是这么简单的。  
    观五常太极界人物,无论杨氏、陈式、竞赛式修炼者,达到懂劲以上境界的极为稀少,仅2、3人而已,其他人基本上都在会与不会、懂与不懂之间摸索。马老师离开家乡后,练陈氏的学生大都荒废了艺业,有几个在协会上奔走的,都是早期的学生,传播之心可嘉。杨式及其他派别以前在本地没有正宗的传承,今年,有位朋友拜了赵幼斌为师,以他对太极的追求,相信会有所获,他是杨式太极拳在本地的希望。
    协会太极,与公园式体操太极其实区别不大,自娱自乐操式锻炼可以,与太极境界相去甚远,原因就是一些所谓的教练根本不懂太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过,肢体得到了锻炼,也算是积极的运动,比起不锻炼,要强上许多了。 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注定是习之者众,而得道者凤毛鳞角。没办法,都成家,就不是博大精深了。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 黑ICP备06006344号

GMT+8, 2024-4-27 22:40 , Processed in 0.13865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