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4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是中国巨人,他在五常插过队,他在报告中两次提及五常和五常大米……

[复制链接]

1636

主题

1万

帖子

185万

积分

总版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855791
金钱
861774
威望
138371
经验值
762137
魅力
64611
精华
2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1:01: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永坦,男,祖籍湖北武汉,1936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的两院院士。刘永坦在1970年至1973年期间,曾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农村,在五常水稻产区当了三年多的农民,成为他科学生涯的一段插曲。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他家境优渥,父亲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母亲是教师。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学习,成绩优异的刘永坦作为预备师资之一,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
    1965年春,刘永坦在哈工大参加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任务,他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科研任务,“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刘永坦于1970年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农村,从大学讲台到农村田间,这是多么大的落差,但他没有消沉,激励自己做“合格的农民”,耙地、积肥、育苗、插秧、除草、收割,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学会了所有的水田的农活。在繁重的劳作之余,他还抽空研读携带的专业文献。他说:“爱国就要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千千万万的农民不都是这么辛勤劳苦吗?我有什么好抱怨的?”
    在五常下放两年多后,刘永坦于1973年回到学校。1978年8月,正在松花江边抗洪修堤的刘永坦接到参加出国留学人员选拔考试的通知。那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机会,标准很高,而功底深厚的刘永坦考中了。半年外语强化培训后,1979年,刘永坦作为公派访问学者来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进修,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师从著名国际雷达权威谢尔曼教授。谢尔曼交给刘永坦大量英文文献,凭借过硬的英文功底、深厚的专业知识,刘永坦开启学霸模式,很快“啃完”了文献。他的勤奋、刻苦和才华赢得谢尔曼的信赖和赏识。谢尔曼让他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工作中。经过一年多反复试验后,刘永坦顺利完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谢尔曼教授评价说:“刘永坦独自完成的工程系统,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重要。他的贡献具有独创性。”进修期间,伯明翰大学授予刘永坦“名誉研究员”称号。
    通过这次难得的科研任务,刘永坦对雷达有了全新认识。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的研究,旨在让“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 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此在刘永坦心中萌芽。1981年秋,怀揣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的宏愿,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刻起程回国。
    留学归来的刘永坦满腔赤诚地开始向哈工大、向国家有关部门宣讲他的“雷达故事”。然而,当时“新体制雷达”还只是一个概念,国际上还没有做成的,很多人不信。当时很多人认为刘永坦的“雷达故事”听上去很美好,但希望很渺茫。好心人劝他,大的研究院所尚且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更别说一所大学了;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了却一事无成……但刘永坦不改初衷。苦心人,天不负。这一切在1982年初春有了转机。刘永坦向当时的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领导详实介绍了发达国家新体制雷达发展的动态,并畅谈了自己的大胆设想。预研部门当场拍板支持。随后,刘永坦着手进行细致的策划和准备。
    经过10个月连续奋战,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诞生了,有厚厚的六大本。1983年夏,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召开整整4天的方案评审会,最后一致通过。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丰硕成果,在新体制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1986年7月,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通过鉴定。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完成预研,刘永坦认为仅仅“纸上谈兵”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用于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验证。1986年,刘永坦开始主持“新体制雷达研究”实验站的建设。雷达试验站现场,是荒无人烟的无人之地,刘永坦团队常常在条件恶劣的试验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月,调试初期,系统频频死机。要从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系统中找出问题症结,工作量巨大。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比别人更加繁重的工作。有志者,事竟成。这群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顶风冒雪,日晒雨淋,终于在198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
    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取得重大突破。当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有人劝说他见好就收吧。刘永坦不仅没有停下,而且选择了一条更加难走的路。“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刘永坦认为这些成果倘若不能变成真正的应用,那无疑就像是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这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刘永坦深知,这是一条只能进不能退的路。“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使命。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为了解决国家海防远程探测的迫切需求,必须研制具有稳定、远距离探测能力的雷达,然而,从原理到工程实现涉及电磁环境复杂、多种强杂波干扰等国际性技术难题。面对世界各国均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刘永坦带领团队,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终于攻克了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难题。
    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5年,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40年来,刘永坦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在保卫祖国海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耄耋之年的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祖国。


感谢国伟老师撰写,感谢五常在北京游子推介​。
​同时收集刘院士在五常插队的村屯详情​!联系电话​:国超15590891888

五常好稻来​:挖掘稻乡文化,助推五常大米品牌价值​!


我们以一种社会责任做网、我们有优秀的团队、我们肩负公益五常的使命。(这里找我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 黑ICP备06006344号

GMT+8, 2024-4-25 13:18 , Processed in 0.06170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