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五常市农村“1+3”情况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97

主题

109

帖子

5万

积分

五常特等居民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51148
金钱
45011
威望
3978
经验值
1941
魅力
0
精华
0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21: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五常市推行“村党支部+农民工 工会、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协会”模式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共五常市委组织部

 

五常市下辖24个乡镇、260个村,现有农民党员9458名。近几年来,五常市委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在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并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了二河乡新庄村首创的“村党支部+农民工工会、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协会”新的管理模式(简称“1+3模式”),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农民工工会、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协会各个组织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   1+3模式的由来

在新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民迫切寻求致富之路,需要党组织引领闯市场的新形势下,村党支部如何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组织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设美好家园,一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农村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农民对党组织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已远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在村民自治、人心思进、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村党支部也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全新的能够带领群众合力闯市场、共奔致富路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为此,五常市在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村党支部+农民工工会、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协会”“1+3模式”,使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带领群众闯市场的合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1+3模式”是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首创的。新庄村距五常县城30公里,辖6个自然屯,有705户、3066口人,现有耕地17000亩,其中水田6000亩,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为主。 刘清泉自19996月担任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了改变这个曾经两度群体上访、村集体债务14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全乡最贫困的后进村面貌,经过几年实践探索,闯出了独具新庄特色的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农村的新路:

1、以维护权益为核心,创建农民工工会。刘清泉上任后首先重新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将全村劳动力“划分”为“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种(植)、三分之一养(殖)、三分之一闯市场(打工)”。当年刘清泉以村党支部名义联系用工单位,将第一批村农送到哈尔滨市的“沃尔玛”打工,两年多时间先后将400多名村民送到大连等地务工。随着外出务工村民的增多,农民工被侵权而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村民因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丧失了外出打工的信心。为此,刘清泉苦苦思索探讨建立村级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在五常市委组织部和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新庄村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出发点,于20054月率先成立了我省首家村级农民工工会,选举产生了新庄村首届工会委员会,村党支部书记和部分村委会委员为村工会领导班子成员。村工会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制度,还从哈尔滨市聘请了一名律师作法律顾问,让其为农民工及时提供劳动争议咨询等服务,帮助农民工处理纠纷,目前村工会会员已发展到1200多人。村工会成立后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核心开展工作,使外出务工农民有了主心骨。大连某服装厂长期拖欠新庄村农民工吴立斌1800元工资,20058月村工会出面请律师帮助维权,终于如数追讨回来。新庄村民韩延军20069月在雪乡施工时被人打伤,刘清泉连夜赶到工地,当时工地负责人一看是村支书,表现出不爱搭理的姿态,刘清泉自报“村农民工工会主席”身份据理力争,对方在这个“级别”虽然是村级的但一身正气的工会主席面前立即转变了态度,使韩延军获得了合理赔偿。20075月,新庄村民韩延波在哈尔滨市一家工地受伤不治身亡,用工单位坚持以“国家工伤死亡标准”进行赔偿,但刘清泉不同意,他以村工会主席身份,强调“这个村民已不是农民,而是工地的临时雇工”,所以赔偿的额度不能低于20万元,结果对方接受这个“主席”的要求。20081月,新庄村一农民工以用工单位欠薪为名将单位货款扣留,刘清泉听说后立即要求这个村民中止违法行为,将货款送还,然后与用工单位沟通及时兑付了他的工资。新庄村工会还热心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家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村民高峰在哈尔滨市打工,家里的老母亲和长年卧床的残疾弟弟让他非常惦念,村党支部和工会就定期带钱和米面到他家慰问,并且帮助办理了五保户和低保手续,使他得以安心在外务工。新庄村工会成立以来共为农民工解决维权事件2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由于农民工合法权益有了保障,新庄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迅速增加到1200多人,已超过劳动力总数的二分之一,近年来全村外出农民工打工收入每年达900万元,约占全村总收入的45%

 2、以发展生产为基点,创建农民合作社。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生产规模日益拓展,村民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使用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生产经营资金缺口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新庄村于20061211依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新庄村农民合作社,选出了5名理事会成员,组成了理事会,村党支部书记刘清泉被理事会推选为理事长。新庄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是2004年成立的新庄村农民经纪人协会。新庄村农民合作社成立后,按照村民的需求,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是联合购销。组织社员“团购”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质量。采取先预订、再进货的方式,以避免产生库存。订购对象面向全村,社员以外的村民也可以报数,但没有资格参与年终按照交易量实行的分红。几年来,新庄村农民合作社共为村民“团购”种子100吨,可供全村耕地总面积的2/3使用;化肥、农药800吨,可供全村耕地总面积的1/2使用。通过“团购”生产资料共为村民节省资金30余万元。新庄村农民合作社连续3年获得 “有机食品基地”认证资格,使传统农产品身价倍增,今年与珠海农丰进出口有限公司签订了有机水稻订单3000亩。

二是资金互助。新庄村农民合作社几年来在社员内部实行了资金互助。以月息7厘把社员手中的余钱集中到合作社,再以月息8.25厘贷给缺钱的社员,使用时间为12个月。暂不以营利为目的,利息差用以弥补贷款和还款期间产生的费用。每名社员许以1万元的资金额度,对上年还款信用好的社员可放宽到2万元。因为对社员入社有严格的资格限制,而且对社员的经济往来十分了解,所以最大程度地规避了风险。2006年在社员内部融资38万元,无一户差账。2007年、2008年分别融资110万元、150万元,今年已融资20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社员生产投入遇到的资金难题。新庄村农民合作社融资额超过全村贷款总额的约1/3,不仅自己解决了村民资金不足问题,而且直接影响了民间借贷的利息保持低位,村里民间借贷利息也降低到月息8厘左右,比过去下降了约一半。

三是农机合作。新庄村在合作社内部成立了农机作业分社,社员以股份制形式出资,总投入105万元(其中享受国家农机补贴50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10台套,包括2台久保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4台轮式拖拉机和一批旱田整地、播种农机具等,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农机集中、连片作业,有效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

3、以树立新风为目标,创建精神文明协会。为了转变村农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文明村风,新庄村2003年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2006年升格为“思想道德协会”,今年更名为精神文明协会。协会的会长、秘书长全部由村干部兼任,现有会员300多人。协会把婚育、殡葬、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内容写进了《村规民约》,由协会负责实施,树立新风气,摒除陈规陋习。过去的新庄村,村民们不登记就结婚是常有的事。为引导村民登记持证结婚,协会规定凡是持结婚证者,就奖励100元,并由协会司仪主持婚礼、秧歌队登门祝贺;如果是晚婚者,奖金增加一倍。结婚家庭都以能得到协会操办婚礼为荣耀,新风气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村民家办丧事,补助家属200元。协会还利用“一室(图书室)一场(文化广场)”,常年开展文体活动,让村民们玩得健康。新庄村被列为东北农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会经常把专家教授请进村,让村民们学有老师。协会每年都要开展“和谐家庭”和“模范村民”评选活动,让村民们“攀比”有目标。

1+3模式”的成功运作,使新庄村在几年时间里发生了巨变,现在不仅还清了全部外债,而且村集体资产已达千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村民们住上了别墅式的节能新房,安装了崭新的铁栅栏,踏上了新修的水泥路,吃上了标准的自来水,使上了集中管理的沼气能源,开通了程控电话,用上了村里自己建立的网站,安装了有线电视,村里代缴了孩子们的学费,为孩子们购买了一份平安保险,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拿到了村里发放的养老金,有困难时都能得到村里的及时帮助。新庄村先后荣获了省 “五个好建设先进村党组织”,省“劳动模范集体”、省级文明村,哈尔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平安哈尔滨达标竞赛活动标兵”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刘清泉在去年的招考公务员考试中被招录为全省首批乡镇公务员。

二、“1+3模式的推广

五常市委组织部在总结二河乡新庄村首创的“村党支部+农民工工会、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协会”模式(简称1+3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将1+3模式”纳入到“五常市农村先锋工程‘五个一’活动”中,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农村探索实施,2008年初又下发了五组发[2008]1号文件(关于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农村“先锋工程”的通知),并召开推进会议在全市260个村进一步进行了全面推广,在全市农村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各个组织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共同发挥作用、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五常市以“1+3模式”为重点在全市农村开展“五个一”活动,扎实推进农村“先锋工程”》的经验,得到了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哈尔滨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在《哈尔滨市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通报》上刊发了五常市的经验,哈尔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杜松岩同志亲笔签字对五常市的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五个一”活动即:推行“村党支部+农民工工会、农民合作社、精神文明协会”“1+3模式”,推进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两委’一体”(五常市目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村达210,占总村数的80.8%),落实“一帮一”结对扶贫(五常市现有70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党员、贫困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实行“一户带多户”壮大致富带头人群体(五常市已培育出有影响和实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1300多户,带动全市8万多农户走上了致富道路),培训一大批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五常市每年培训一万多名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全市260个村全部推行了“1+3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把农民工工会的功能定位在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维权和提供就业服务上。一是为外出农民工维权。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受文化和自身素质及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行业的选择上往往存在盲目性,且在遇到劳动环境恶劣、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劳动纠纷问题时,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何有效地解决外出农民工维权这一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有效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五常市委组织部和市总工会2008年初指导全市各村学习、推广二河乡新庄村的经验,推进全市260个村全部成立了农民工工会,会员总数现已发展到17061人。各村农民工工会都把为农民工维权作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积极为外出务工农民联系就业岗位和广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开展工作,使外出务工村民深切感受到有了自己的“家”。营城子乡计家村郎琳琳20084月在拉林镇某化妆品商店打工期间,由于工薪问题与业主发生劳资纠纷,业主以她要“跳槽”为由拒不支付工资,郎琳琳找到村农民工工会求助,村工会领导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协调,在拉林镇工会的帮助下找到该业主,通过磋商圆满解决了纠纷,业主如数支付了郎琳琳1个月工资500余元。20086月拉林镇韩乡村村民赵某在大庆打工时因公致死,村工会出面协调为其家属争取到补偿金和丧葬费共18万元。全市各村工会自成立以来,已累计为农民工解决维权事件73起,挽回经济损失653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解除外出农民工后顾之忧。各村工会热心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家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农民工安心在外地打工。冲河镇永丰村村民闫景福在哈尔滨市打工,家里的老母亲和手有残疾的父亲让他非常惦念,村党支部和工会知道后定期带钱和米面油到他家慰问,并帮助其家属办理了低保手续,使他得以安心在外务工。三是提供就业服务。五常市各村工会积极为外出务工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帮助联系就业岗位。2008年全市农民工工会共组织开展技能培训322次,培训农民工21850人次,帮助提供就业信息9826个,帮助联系就业8468人,其中帮助联系到餐饮等服务行业打工2219人、到建筑工地打工6146人、到其它行业打工103人,为农民工家属解决生产生活难题1319件。

2、把农民合作社的功能定位在变一家一户松散经营为合力闯市场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式的经营难以形成合力,只有把村民组织起来合作经营才能发挥集团效应,形成合力闯市场的优势。农民合作社就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五常市各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创建合作社。全市农村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79个,共有社员19849人。其中农机合作社67个、农技合作社41个、种植养殖合作社101个、生产资料合作社58个、资金互助合作社12个。各类合作社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以为村民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为己任,在发展经济、共同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实行资金互助。合作社开展的资金互助活动,手续简便、方式灵活,只需社员提出申请,理事会审核后根据资金需求量预约,使贷款社员不出村即可拿到资金。2008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共筹集资金1740万元,支持730户农户发展生产,无一户差账。今年又在社员内部筹集资金220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社员生产投入遇到的资金缺口难题。二是实行联合购销。生资合作社为了使社员节约资金,采取先预订、再进货的方式面向村民,由于价格、质量没有欺诈,社员对合作社比较信任,“团购”积极性特别高。仅今年春季,全市各村合作社统购种子达9.8万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7263吨,共为社员节省资金648万元。三是实行产业化经营。全市农村建立大米合作社28个,大豆合作社22个,果树合作社19个,蔬菜、“两瓜”(西瓜、香瓜)合作社38个、“三笨”(笨鸡蛋、笨鸭蛋、笨鹅蛋)合作社7个、沙棘合作社6个、养鸡合作社25个、生猪合作社29个、特色养殖(养貉、养狐狸等)合作社24个。在各类农民合作社的牵动下,农村特色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五常市已在龙凤山灌区和拉林河流域建立了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在东南山区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18050亩;在拉滨铁路沿线建立了蔬菜基地20万亩,两瓜基地15万亩;在小山子镇、龙凤山乡建立了养鱼基地5万亩;在八家子乡、牛家镇、兴隆乡、红旗乡、拉林镇建立了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30万亩;以双桥子农场为中心建立了存栏12万头的生猪基地;在牛家镇、常堡乡、二河乡、五常镇建立了存栏1万头的奶牛基地;在小山子镇、冲河镇、杜家镇、常堡乡建立了养天鹅、养鹿、养孔雀、养山鸡等特色养殖基地;在冲河镇、民意乡、向阳镇、小山子镇、沙河子镇建立了养蜂、养蚕基地。四是实行农机合作。除了二河乡新庄村在合作社内部成立了农机作业分社外,杜家镇永联村也成立了农机作业合作社,由八个种粮大户入股组建而成,现拥有大型农机具15台套。仅这两个村的农机合作社,每年就可进行农机作业起垄1.5万亩,机械收割1.8万亩。五是实行济困解难。对生产和生活有困难的社员,合作社积极帮助协调贷款,提供农机具和生产资料,对特别困难的社员实施无偿救助。

3、把精神文明协会的功能定位在引导村民树立良好风气上。2008年全市农村建立了260个精神文明协会,这些协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的各种文化活动,陶冶村民的思想情操。五常镇万宝山村精神文明协会通过办村报、办网站、建科技书屋、建万宝山大舞台、组建秧歌队和小剧团开展文化活动,设立技能学校开展培训等,寓教于乐,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全市各村文明协会结合生态村建设,开展了评选和谐家庭、道德模范,倡导庭院改造、美化家园等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新的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二是弘扬文明、诚信的新风正气。各村党支部在组织制定工会、合作社、协会组织吸纳会员、社员的规则时,都把文明、诚信作为根本标准,以树立良好风气为天职,坚持把村民的其他条件和思想道德相结合,更侧重看思想道德,而不仅局限于技能和经济条件。例如各村要求入社、入会的村民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关心教育子女;不赌博;讲诚信,无银行陈贷、无村集体陈欠或虽有陈欠但定出还款计划并按约履行等,从而弘扬了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三是开展群众需要的文化和技能培训。针对有些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科技水平不高、经营观念落后等实际问题,五常市各村精神文明协会积极与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配合,以培养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适应发展经济需要的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先后组织开展了“科技大集”等20余次科普活动,参加学习培训的农民超万人。五常市已连续多年聘请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家到农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请法律、科技顾问为村民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把脉支招。二河乡、志广乡等乡镇成为东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由于把“1+3模式”贯穿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始终,保证和促进了全市农村各项工作长足发展。五常2008年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夺得大丰收,实现44.17亿斤,同比增长9.8%,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市。农民人均收入6098元,同比增长13.2%,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完成新农村试点村屯主街路面硬化94公里,村屯面貌大为改观。新建“六室”(图书室、活动室、计生室、卫生室、办公室、会议室)4407平方米,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全市形成了以二河乡新庄村为代表的生态示范型、以五常镇万宝山村为代表的城郊辐射型、以拉林镇北土村为代表的产业带动型、以民乐乡民乐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型和富胜村为代表的村企共建型等一大批“五型”示范村亮点,带动全市农村形成了“百村示范、百村齐建、百村推进”的新局面,全市新农村建设步入了长足发展的快车道。

三、 推行“1+3模式”的启示

新庄村首创的、在五常市农村全面推行的“1+3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党支部对各种群众组织的领导,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从两年多来在五常市农村推行“1+3模式”的实践,得到如下启示:

1、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创建“1+3 模式的组织保障村党支部与工会、合作社、协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工会、合作社、协会开展任何活动都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的。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一个坚强、团结、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特别要有一个意识超前、作风过硬、廉洁务实、开拓进取的村党支部书记。二河乡新庄村等党支部带领工会、合作社、协会组织及全村党员、群众勤奋创业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农村的发展与进步,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及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

     2、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是创建“1+3模式的重要前提。工会、合作社、协会组织的主力军都是农民,但是领头雁大多是农村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领导水平、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都直接影响工会、合作社、协会发挥作用的质量。拉林镇在引进玉米新品种“丰合10”的时候,各村党员干部顶着大雪去外地拉种子,为了节省费用而自己亲自装卸,并带头试种,带头承担风险,现在这个品种已推广到周边乡镇,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每亩比其他品种增产200余斤。

3、强化工会、合作社、协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是创建“1+3模式的关键环节。13模式”是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由农民工工会为外出务工农民选岗位、讨工钱、讨说法,职责是为农民工维权;由农民合作社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组织农机合作,实行农资团购等,职责是帮助农民创富;由精神文明协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农民的婚丧嫁娶、文化生活提供服务,职责是提升农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五常市“1+3模式”的实践证明,工会维护了农民工权益,合作社促进了经济发展,其实质是促进并保障了村民增收、节支,而精神文明协会能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质,反过来又促进劳务经济及合作社的发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三个组织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力量。

4、强化对工会、合作社、协会组织的民主化规范化管理,是创建“1+3模式的重要条件。五常市各村的工会、合作社、协会都按照新庄村的模式,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各自的职责和章程。章程的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都按照民主化规范化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村民意愿,实行入会入社自愿,退会退社自由。在实际工作中,输出哪些劳务、选种哪个品种、订购哪种生资、举办什么活动等,都由会员、社员坐在一起商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因此,1+3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拥护和支持,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虽然五常市在首创和推行“1+3模式”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着各村推进情况不尽均衡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加以改进。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组织的领导,更好地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二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会、合作社、协会这三个组织,更好地发挥各个组织的职能作用。三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1+3模式”日臻完善,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 黑ICP备06006344号

GMT+8, 2024-4-27 20:49 , Processed in 0.09528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