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尔滨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筑牢社会管理基石

[复制链接]

688

主题

1187

帖子

15万

积分

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55339
金钱
109262
威望
12712
经验值
19394
魅力
11595
精华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5:4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4日,是哈尔滨市社区建设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传承王殿海孟宪波精神,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大会。来自全市星级社区的405位社区居委会主任和省市领导参会,这是哈尔滨历史上首次召开的规格高、规模大的社区建设会议。
哈尔滨市有788个城市社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哈尔滨市社区建设工作创新亮点一个接着一个,推进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以居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治理机制初步建立,社区环境和社区居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共创建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8个、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59个,全市星级和谐社区462个。

  如今,鲜明的社区标识统一规范;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市民学校、慈善超市等便民服务场所一应俱全;为居民提供的“一站式”服务、“一口式”受理模式快捷周到,尤其是社区干部深入扎实的为民服务干劲和意气风发,拼搏向上的工作作风,更是彰显了哈尔滨市社区建设和谐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

  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建设现代大都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惠民生、谋发展的重要任务强力推进。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委会议和市委党政联席会议多次研究社区建设工作,为社区建设发展解难题、谋思路、提要求。市级建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42个委、办、局“一把手”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最近,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为市社区办高配副局级干部,并增加相应的处室和编制。各区、县(市)按照市级的模式也相应建立了领导组织,加强了对全市的社区建设的指导。全市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了“四个纳入”,即:将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纳入区县(市)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为给社区建设工作提供较为健全完善的政策保障,2008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开展“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方案》等11个政策文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率先出台了《社区建设管理办法》、《社区两委成员报酬自然增长机制的意见》,使社区建设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不断强化社区基础建设

  哈尔滨市每年都把社区建设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优先给予资金保障。

  推进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是居民自治的平台和群众活动的舞台,2007年以前哈尔滨市主城区社区公益用房达到300平方米标准的只占13.5%,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和居民活动的开展。从2008年开始,哈尔滨市大力推进社区基础达标建设,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规划》,安排市财力补助资金6189万元,推动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规划的落实,市委将社区公益用房建设纳入区、县(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市政府将其列入“惠民行动”和重点督办项目。为克服老城区项目地点难找、建设经费紧张的状况,各区结合实际,广开渠道,倾力推进,在深挖有效资源上狠下功夫。在建设方式上,采取了创新性举措,出台了《哈尔滨市居住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新建住宅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和设置标准统一配建公益性服务设施,竣工后移交给区政府,产权归国家所有。配建的益性服务设施使用的土地,采取划拨方式提供。市政府在新建住宅建设项目土地估价时给予适当的让利作为补偿。”并以市规划局、民政局等10部门名义,下发了《居住区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建标准》,明确了居住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的配建标准和内容,还将开发企业配建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情况,纳入了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强力开展遗留问题清理。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部署,民政、建委、规划、住房等部门约谈开发商,对2006年以来,未移交社区配建公益用房进行清理、追缴。经过努力,除3处由于开发企业已废业无法移交外,工程竣工的45处已移交到位,工程未竣工的26处签订了移交协议。同时,积极挖掘资源,将具备条件的闲置锅炉房改建为社区用房。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社区建设、经费等资金5.82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1.68亿元),建设达标社区公益用房344处,新增面积11.1万平方米。至2010年底,全市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提高到75%,平均使用面积提高到312平方米。今年,计划投入社区建设资金1.4亿元,到年底,完成主城区社区公益用房使用面积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的硬性目标。

  大幅度提高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由2008年的每月1200元提高到3000元,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由2008年的每年2000元提高到1万元。针对社区公益性用房面积的增加,社区供热费的支出相应加大,社区因供热费挤占工作经费,导致社区活动无法开展的实际,2010年,市委党政联席会议决定解决全市社区公益用房供热费。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联合出台了《哈尔滨市社区公益用房热费交缴及补助办法》,由市、区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社区公益用房供热费按民用房热费标准进行全额补贴。2010年,全市为符合热费补助的社区公益用房,补助热费408.8余万元,极大地减轻了社区经济负担,深受基层欢迎,保障了社区良好运行发展。最近,市委、市政府决定,实行公益活动项目补助。对四星级、五星级社区建立公益活动补助机制,由市、区两级按1:1比例给予补助。五星级社区每年补助5万元,四星级社区每年补助3万元,用于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和公益项目建设。

  大幅度提高社区干部报酬。近年来,城市基层发生了新的深刻变革,居民群众对社区居委会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社区“两委”成员酬劳不符,为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以来,哈尔滨市三次提高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标准,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正、副职月补贴分别由每月900元和800元提高到了1800元和1500元,并落实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五种保险,激发了社区干部工作热情,调动了广大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今年市政府还专门出台文件,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立了社区两委成员报酬自然增长机制,今后,社区干部补贴每年都会随社会平均工资变化而相应增长。

  完善社区组织体系

  夯实社会和谐稳定之基

  居民自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建立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居民发扬民主、广泛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保证。通过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服务工作站“四位一体”的自治体制,哈尔滨市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有了新提升。

  突出了党的核心地位。探索“党组织建在社区、支部建在庭院、党小组建在楼道”的组建模式,在普遍建立社区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庭院楼群党支部、楼道党小组。推行社区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居委会主任,比例达到77%。

  保障自治地位。建立和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协商议事会等制度,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去年,完成了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直接选举率达到了86.8%。居委会成员平均年龄比选举前下降了5.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24.2个百分点。建立和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协商议事会等制度,拓宽了民意诉求渠道。

  推行居站分设。按照“一居一站”的模式,整合各类公益岗位人员,在各社区建立了服务工作站,采取“一口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民间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和驻区单位,建立了指导、协商、互补、监督机制,目前,全市社区与6100多个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资源。市直机关党组织充分发挥带头作用,100个市直属党组织与289个社区结成共建对子,开展社区共建活动2600余次,为社区办实事2000余件,营造了共驻一域、共建社区、共享资源的良好氛围。

  强化队伍建设。坚持靠事业和感情拴心留人,通过树立典型、加强培训等手段,努力提升队伍素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追授优秀社区工作者王殿海、孟宪波“哈尔滨市社区工作者楷模”荣誉称号,在全市社区工作者大力开展学习楷模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为解决社区干部成长瓶颈问题,哈尔滨市又在今年启动了在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的机制。最近,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有关要求,将招录社区专职工作者,从事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按900户设1个(我市社区平均2600户,每个社区平均3职)岗位,三年内完成招录工作,工资标准按社区两委副职标准(1500元)执行,由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承担。今年下半年,我市将为8个城区648个社区各招录1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市委、市政府这些务实的举措,令社区干部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奔头”。

  创新服务

  不断深化社区管理服务

  观念的创新才会引领工作创新,哈尔滨市在社区组织和社区干部中,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引导他们以群众利益为重,尊重居民、理解居民、关心居民。

  创新活动载体,开展“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从去年开始,创新社区考评制度,评定采取千分制,分十大类、173项考评项目,内容涵盖了社区的所有工作。今年,全市命名了462个“星级和谐社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58.6%,其中五星级社区20个、四星级社区36个。通过开展“星级和谐”创建活动,统一了社区工作评价标准,完善了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使社区管理服务得到规范。

  创新管理手段,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在道里区先行试点,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服务,将辖区内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近期,市委、市政府将下发《关于在全市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意见》。将在全市社区全面推开网格化管理模式,于2011年8月底,城区所有街道和县(市)城关镇各选择1—2个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2011年底,城区所有社区和县(市)城关镇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2012年6月底,县(市)城镇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力求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

  创新设施建设模式,积极推进中心社区建设。在推进社区用房达标建设的基础上,哈尔滨市针对老城区难以建设规模较大社区用房的实际,提出了打造千米以上、具有辐射、示范、引领作用“中心社区”建设模式,通过大带小、一带多、中心社区辐射周边社区的方式,延伸服务触角。这一建设模式,符合大都市、老城区的实际。目前,全市已建成使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社区20个,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创新服务模式,创建特色型社区。根据社区居民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服务项目,打造服务型、文化型、保障型、平安型等特色社区,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品牌的服务模式。在规模比较大的社区普遍建立了“一站式缴费”、家政服务“一条龙”等便民服务项目。创办社区服务网点4万余个,发挥“小、快、灵、便”优势,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开展“爱心速递”、“志愿者服务队”、“民情气象站”等载体活动,搭建了服务群众的“绿色通道”,增强了社区服务活力。在市区开展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以区为单位探索建立网络养老院,建立了老年人应急呼叫援助系统。同时,积极探索连锁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解决小型养老服务机构无证经营问题。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民办小型养老机构进行整合,现已建立60家连锁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了10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突出为民主题

  增强社区建设的惠及力

  坚持把助民、便民、乐民、健民、育民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服务项目已由原来助老、助困、助残、助业向为全体居民服务拓展、延伸。

  救助就业惠民生。通过社区救助平台,21.6万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通过建立捐赠接收点、开办“慈善超市”,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组织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志愿者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扶贫济困的作用。以社区为依托,开发就业岗位,5万余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优化环境惠民生。2010年6月底,在全市开展了整治裸土地面战役,市直部门包保庭院,集中进行整治,全市完成裸土地面硬化绿化总面积512.86万平方米,拆除私搭滥建6011处、8.03万平方米,清理整顿废品收购站1096处,清理绿地超高土129.78万平方米,直接惠及市民200余万人,社区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平安稳定惠民生。在社区设置了“综治维稳工作站”,强化治安防范、流动人口管理。加强技防措施,新建小区实现100%全封闭、68%的老式小区实现全封闭或半封闭;街路、楼道灯安装率90%,庭院、广场灯安装率85%;在居民小区、繁华路段安装监控探头,覆盖居民50余万户。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巡逻队伍,形成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社区有联防”的防控网络,93.6%的社区达到了平安创建标准。

  精神文明惠民生。建设图书馆社区馆46个、文化活动辅导基地101个,以创建“文明街道、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市民”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类文化阵地,开展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受教育群众300万人次。每年组织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4000余场次,参与群众260万人次,特别是社区“邻居节”,已成为居民踊跃参与的“品牌”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亲情感。

  目前,哈尔滨市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主阵地作用得到增强,凸显了社区做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越来越成为居民依存的生活载体。哈尔滨市社区建设将继续在丰富社区建设内容,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会治安上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适应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共同体。

五常论坛——五常人每天都要来的地方!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 黑ICP备06006344号

GMT+8, 2024-4-28 23:05 , Processed in 0.0606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