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通讯]为了那片不舍的土地

[复制链接]

187

主题

3728

帖子

20万

积分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09872
金钱
161267
威望
27940
经验值
13174
魅力
23
精华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9: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5843369.html

为了那片不舍的土地

——记哈尔滨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退休干部、五常市冲河镇旭日村党支部书记李淑芬
□ 本刊记者/李小平 张 清
2011年10月10日09:1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张广财岭余脉的七峰山脚下,有一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村庄——五常市冲河镇旭日村。

  2011年9月6日一大早,前来村里修路的工人看到尚未竣工的水泥路面上比往日多了一层红彤彤的鞭炮纸屑,不免有些诧异:“咦——不年不节的,啥事儿放了这么多鞭炮?”

  一位村民自豪地告诉他:“昨晚儿党支部换届选举,李书记又连任了。”

  “那个老李太太啊?”修路的工人瞪大了眼睛,“她家不是哈尔滨的吗?”

  高票连任的党支部书记叫李淑芬,是一位家在省城、甘当“志愿者”的退休干部。虽说她不是旭日村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却和这片土地有着一言难尽的不解之缘——风华正茂的年纪,她曾是这个村的下乡知青;时隔30多年之后,乡亲们请她回村当头雁。

  61岁的李淑芬,虽然看上去很憔悴、很苍老,但工作起来的那股劲头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她工作日记里的一句话或许能揭示其内心的动力:“我愿把所有的能量释放给我深深爱恋的那片土地,实现人生价值,直到永远!”

  那张因风吹日晒而显得肤色黑黄的脸上,有一双温和的眼睛,眉宇间透着刚毅。

  有一种缘分叫牵挂

  1968年9 月,在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刚从五常二中初中毕业的李淑芬和17个城里的年轻人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旭日大队插队落户。

  那年,李淑芬17岁。

  村口的牤牛河上有一座摇摇晃晃、高出水面两三米的独木桥,它是村里连接外界的必经通道。有的知青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桥,吓得不敢从上面走,而是在惊叫与哄笑声中战战兢兢爬过去的。

  这一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李淑芬的脑海。

  1969年深秋,庄稼人终于盼来了收获的季节,可偏偏赶上秋后雨水大,湍急的河水没过了独木桥桥面。因为牛车马车无法过河,眼瞅着庄稼被雨水泡在地里,社员们急得团团转。没办法,只好男女老少齐上阵,起早贪黑地一点点儿往回背……

  从那时起,李淑芬心里就有了一个梦想,也是一个奢望:“啥时候咱村能建一座过车马的桥啊!”

  在与当地农民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李淑芬的思想和感情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

  1971 年秋天,李淑芬作为优秀知识青年代表被推荐到呼兰师范学校上学。1973年毕业后,她成为五常三中的一名教师。1974年七一前夕,她在党旗下举起右臂庄严宣誓。

  虽然离开了旭日村,但李淑芬把自己当成“嫁出去的姑娘”,时常与村里通信,帮进城办事的乡亲跑前跑后。

  1995年8月,已调到松花江地区农行工作的李淑芬回到阔别已久的旭日村。令她感到惊愕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村容村貌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村民的生活状态也一如从前,村口的那座独木桥还是那么令人心惊肉跳。

  晚饭时,李淑芬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山唠起了修桥的事儿:“建个能过车马的桥得多少钱?”

  “就是木板桥面的,咋也得一万!”

  “我分两次拿行不行?”

  “你……”张玉山愣住了。

  李淑芬决心个人出资帮村里建一座桥,让乡亲们的致富路不再为牤牛河所阻断。可是,对于每月工资不过二三百元的李淑芬来说,一次拿出这么大个数目,也实在是吃力。分两次,她把建桥的一万元钱交到村里。

  1995年10月1 日,旭日村建成了一座有桥基、木板面、能过车马的桥,结束了建村以来村民冬走冰面、夏蹚河水的原始状态,同时也结束了公交车不能进村的历史。乡亲们感念李淑芬的这份情谊,给这个新桥起了个新名:知青桥。

  通车那天,李淑芬又拿出2000元补交了建桥的工钱。

  旭日村的水质不好,上了年纪的村民多患有大骨节病、粗脖子病。为了减少饮用地表水带来的危害,一些村民冬天到牤牛河上刨冰,夏天到牤牛河边运水。因为河水中细菌严重超标,大人孩子常常出现胃肠道疾病。后来,村里在南屯打了深水井。因为资金问题,北屯的深水井迟迟打不上。

  1997年夏天,李淑芬出资一万多元,在五常买了两千多延长米塑料管线,又找车拉到村里,再找人打井、安装。一百多户受益的村民只负担自家的零部件费用。

  北屯的村民也体会到了吃深井水的好处。有上岁数的人在一起闲唠嗑:“这喝自来水长大的孩子,真是个顶个的标致。哪像咱们,一个个拐啦拐啦的。”

  “可不是嘛,这茬孩子往后找对象就不愁了。得让他们记着,吃水不忘李淑芬哪!”

  2001年7月,李淑芬担心知青桥的木板腐朽,车马通过时不安全,又出资两万元把木板桥面换成了水泥路面。

  1999年8月,听说邻村都相继装上了有线电视,可旭日村没人张罗这事儿,在省城的李淑芬着急了:“有线电视一定得安,不然村里太闭塞了。让村民从电视里多了解一些知识和信息,对脱贫致富有用!” 她到省电视台托人特批了追加指标,没多久,村里人也看上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有线电视。

  很多村民从小到大就没走出过大山。随着漫漫长夜在电视的陪伴中变短,人心也随着眼界的开阔日益活泛了。

  因为李淑芬掏出一颗真心对待旭日村的父老乡亲,一些村民有个为难着灾的,最先想到的“救星”也是她。

  2006 年7月下旬的一天,一大早,李淑芬的电话就响了:“李姐呀,我是旭日村刘丛文的弟弟刘丛富,我哥昨天死监狱里了……”话没说完,电话那端就传来了哭声。

  刘丛文家的地和林场的施业区相接,因为种地毁了四棵珍贵幼树,刘丛文被判四年有期徒刑。犯法领刑,理所当然,而让家人不能接受的是,判刑前刘丛文的身体还好好的,怎么进监狱才两天人就没了?

  刘丛文家的生活极为贫困,老婆智力不健全,还有一个傻儿子。面对这无助的一家人,深知这事“不是一般难管”的李淑芬硬着头皮给自己打气:“就冲这孤儿寡母,也要管到底!”

  第二天,李淑芬领着刘丛文的家人,到监狱要求见尸体。刘丛文尸体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让李淑芬疑窦丛生。她拿着法医出具的尸检报告,带着种种疑问找律师、法官咨询,并与有关方面据理力争。

  一位办案人员得知李淑芬和当事人无亲无故的情况后,被她的正义感深深地打动了,他说:“就冲着这位大姐的执著与善良,放心,这事我也帮定了!”

  刘丛文的家人做梦也想不到,通过与相关部门十几天的艰难商谈,李淑芬不仅帮他们讨回了公道,而且讨回了一笔21万元的赔偿金。

  李淑芬的心还是放不下——刘家孤儿寡母傻的傻、痴的痴,这钱得用在刀刃上才行,细水长流才行。她召集刘家亲属开会——先还清所有外债,然后把钱存入银行。为了稳妥起见,她设了一个账户密码,委托两位村民帮助取送。直到现在,李淑芬仍是刘丛文儿子的监护人。

  “小芬那人啊,有颗菩萨心。”一位老荣军家属这样评价。

  有一种境界叫担当

  450多户、2400多人、6600亩薄地、人均不到三亩地的旭日村,被恶劣的自然条件扯住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越是贫困落后,人心越难聚拢。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复杂因素,旭日村干群关系紧张,村“两委” 班子一度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村民上访之频在省里都挂了号,是五常市出了名的“问题村”、“告状村”。

  穷则思变,乱更思稳。

  村民们明白,旭日村要想有好日子过,就得有个一心为公、两袖清风、能力服众的领头雁。

  2007年12月20日,又有村民在一起闲唠,呛呛如何改变村里的现状。

  有人感叹:“咱村就缺李淑芬那样的人啊!”

  村民王成玉灵机一动:“听说李淑芬刚退休,咱能不能请她来当书记?”

  “李淑芬?她也不是咱村里人哪。”有人感到意外。

  “我看行。这三十多年来她一直在帮咱,给村里做了多少好事啊!”有人立即响应。

  “李大姐心眼儿正道,又有能力,当书记肯定行,可就怕人家不来呀。人家一个处级干部,不缺吃、不缺喝的,谁愿意放着城里的福不享,大老远的跑这儿来吃苦受累。”有人担忧。

  王成玉冒蒙给李淑芬打了个电话:“李大姐吗?你可能不认识我,我是五常旭日村的王成玉。现在村里就像一盘散沙,选个挑头儿的都难,议论来议论去,我们都想请你来当书记!要不,大伙儿还得上访……”

  “啥?让我去当书记?”电话那边,李淑芬愣住了。虽说这三十多年来自己把旭日村当“娘家”,但去当书记这事儿可不是说着玩的——且不说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不在当地,都眼瞅着奔六十的人了……

  李淑芬婉言谢绝了。

  吃晚饭闲聊时,一听李淑芬唠起王成玉电话中提到的事,丈夫老文赶紧给她泼冷水:“得了得了,就你这身板儿,可别揽这个瓷器。再说,这些年你给旭日村做的还少啊!”

  “看把你吓得,你还真以为我想去啊?我可没那个官瘾!”李淑芬笑着说。

  12 月21 日,有村民建议:“光电话里请人家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为了表示诚意,咱应该让大伙儿都摁上手印,然后去请她。她这人心软,看到咱这份诚意,说不定能答应。”

  两个小时后,一份请愿式的邀请书写好了,王成玉第一个在上面摁了手印,接着是王喜亮、张金生……三天后,当最后一户村民摁完手印,原来只有两页纸的邀请书已经增加到了九页。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和情感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一种表达。

  12月25 日傍晚,20 多名村民代表专程赶到260多公里外的哈尔滨。事先接到信儿的李淑芬怀着一种纠结的心情等候在站台上。

  “大姐,乡亲们请你来了!”王成玉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沓纸,“你看,全村450多户人家都摁了手印……”

  李淑芬的眼泪“刷”地涌了出来。那一刻,她觉得手中的九页纸足有千斤重……

  见李淑芬不说话,王成玉着急了:“大姐,我们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来请你的,咱村真是需要……”

  面对父老乡亲的诚挚邀请,李淑芬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再拒绝了。人世间,还有什么比众人的信任更能打动人心的!她咬了一下嘴唇,哽咽道:“好吧,我去……”

  站台上响起一片掌声。

  因为村里矛盾不断激化,参与上访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2008年的元旦刚过,在五常市拉林收费站,正准备到省里上访的村民在与市有关部门的对话中提出一个很“另类”的息访条件:“如果让李淑芬回村当书记,我们就不再上访了!”

  经五常市委组织部同意,冲河镇党委当天召开紧急会议并做出决定:由李淑芬全面主持旭日村的工作。

  眼见着李淑芬真的要揽旭日村的“瓷器”,深知妻子秉性的老文忍不住落泪了:“咱们捐点儿钱都行,还非得把人也搭上吗?”

  李淑芬面露难色:“我也不想去。可不去,又对不住乡亲们那片心……”那一篇篇的红手印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期待与信赖,她掂得出来。

  2008 年1 月3 日,晚上7 点多,很多人家都拉出了串串彩灯,把冰天雪地间的旭日村装点得分外喜庆。李淑芬刚下车,守候在村口的村民们立刻拥上前去,鞭炮声随即响起,二三里地的雪路上如同铺上了一层红地毯。

  走在这条民心铺就的“红地毯”上,李淑芬心潮澎湃……

  当天晚上,她对父老乡亲表明自己的心迹:“我回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就图为村里多办点儿实事,不辜负大家的这份信任和期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淑芬就进入角色,一家一户地走访,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处理问题……如果不是村民提醒,她常常忙得忘了吃饭。

  11天后,疲惫不堪的李淑芬回了趟哈尔滨。一进家门,七岁的孙女文星媞立刻发出惊叫:“奶奶,你咋老了这么多呀?”

  李淑芬走到镜子前打量一下自己,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有一种情操叫奉献

  在金融部门干了大半辈子的李淑芬,虽然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并不熟悉,但她坚信一条:作为一个带头人,要靠“干事”凝心聚力,要靠“干净”扭转风气。

  干事,需要财力支持,可村集体早已空空如也,所以,李淑芬自从成了旭日村的领头雁,也就开始了心血和经济上的双重付出。

  在旭日村,靴子是每个村民开春以后必备的行头——遇上大雨天,往往这脚还没拔出来,那脚又陷进去多深。有一年秋天,一个收粮的把车开到村头,一见这路,随口说了一句难听话,掉转车头走了。

  路,不但直接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制约着村民的经济收入。单就卖粮一项而言,旭日村的粮价要比路况好的村屯一斤低两三毛钱。

  李淑芬觉得,先让村路像个样儿,不但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还能提高村民过好日子的精气神儿。

  修路固然是好事,可钱从哪儿来?李淑芬决定自掏腰包。

  2008年4 月,她分两次拿出六千多元钱,买来沙石料,起早贪黑地带领村民铺沙石路。

  村路修好的那天,撒了欢的孩子们在路上你追我赶、又蹦又跳。七十多岁的老党员孙德昌乐呵呵地说:“多亏淑芬啊,要不,说不上还得穿多少年靴子呢。”

  那年秋天,收粮的车开进了村。每户都比往年卖得好,有的能多收入一两万元。

  多年来,旭日小学的操场泥泞不堪,一到开春,学生走进教室后鞋都是湿的。李淑芬记得那样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2008 年春节刚过,她拿出4000元钱,给学校平整了操场、铺上了过道板。3月1日,新学期开始,孩子们和老师、家长都乐了。

  三八妇女节,李淑芬自掏腰包从哈尔滨买来奖品,奖给在孝敬老人、勤劳致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30个妇女模范。

  六一儿童节,她又出资买了5面红旗、100多个变脸,作为节日礼物送给村里的孩子们。

  七一建党节,闫成玉、宋开基、于景章等1949年以前入党的老党员以及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荣军,收到李淑芬出资买的保温杯、衣裤、帽子等礼物时,都感慨不已:“小芬这孩子不忘本哪……”

  八一建军节,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村民进行篮球赛和拔河赛,与林业以及邻村进行友谊赛,李淑芬又是自掏腰包买来服装,分发给四个代表队。她说:“比赛只是个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大伙儿明白‘人心齐,泰山移’……”

  为了丰富村民农闲期间的文化生活,李淑芬自掏腰包制作了秧歌服。没多久,阵容整齐、训练有素的旭日村秧歌队在冲河镇已经小有名气。

  2008年10 月,旭日村党支部换届,李淑芬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李淑芬可以慷慨解囊——近四年来,她支持村里和村民的钱少说也有十万元,除了每年村里的补助外,她的退休金也都为村里派上了用场 。而对自己却是能省则省——从哈尔滨到旭日村有260多公里,一路要倒三次车,其间,她常常买点苞米花充饥。近四年来,为了旭日村的发展,她经常东奔西走,但在旭日村的账单上,看不见一张李淑芬的旅差费的票子。

  村民们常常感叹:“那就是个‘傻子’啊!”

  有一种力量叫人格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前些年,因为林地矛盾,村民们怨声载道。

  要维护村民的根本利益,就得从根儿上解决问题,但对于势单力薄的李淑芬来说,要实现这个愿望谈何容易!

  有的村民知道这其中的水有多深,就劝李淑芬:“别去碰这扎手的刺儿了,你肯定整不了。”

  李淑芬已经做好了“手扎出血”的准备。

  为了解决耕地的归属问题,李淑芬专程到省有关部门核查土地划拨书,又到五常市有关部门核实地图,几周的时间,人瘦了一圈不说,还起了满嘴火泡。

  2010年5 月24日,一夜没怎么合眼的李淑芬早上3 点多领着村干部去看地界,不料被人打得右耳膜穿孔,导致听力严重下降。

  李淑芬被打伤之后,有人提出私了,自然被她拒绝了。对方感到不解:“李书记,你到底图的是啥呀?给钱你不要,那地又没有你一分……”

  “我图的就是农民的利益!”李淑芬执拗地回答。

  被打后的几个月里,李淑芬没有安安生生地在家休养,而是一趟趟地找相关部门和单位,设法为农民解决土地问题。一次,为了见到有关领导,李淑芬在雨中苦等了两个多小时,结果好几天高烧不退。因为成了相关部门的“常客”,连那里的门卫都认识李淑芬了:“这老太太,为了农民,可真是有股劲儿!”

  俗话说:“人怕见面,树怕扒皮。”

  在几个月的接触和商谈过程中,当事方的领导被李淑芬那种忘我的精神打动了。国庆节前的一天,双方达成协议后,他握着李淑芬的手说:“老大姐,你太不容易了。我们都被你一心为老百姓做实事的精神所感动。我要向你学习。咱们是邻居,今后有啥困难吱个声……”

  惹祸的当事人也向李淑芬说了心里话:“李大姐,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由恨你到理解你和尊重你,由敬佩你到现在的敬爱你……”

  听到这话,李淑芬哭了。她是笑着哭的。

  旭日村有一百多户人家住在东升屯,因为耕地都在牤牛河的对岸,村民只要上地劳动,就要带上饭盒绕出十几里地。到秋收的时候就更麻烦了。于是,给东升屯在牤牛河上建一座便民桥,也就成了李淑芬的一个心愿。

  李淑芬找到相邻的旭日林场领导,说明情况,请求支援。赵文波场长当即表态:“大姐要办的事儿就是我们的事儿;不管你在不在村里,我们都不带走样的。”

  在山河屯林业局的支持下,林场方面慷慨支援了旭日村80米修桥木材,这令李淑芬感动不已:“这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农林和谐啊!”她二话没说,又自掏腰包3万元用于建桥。

  2011 年4 月8 日,长90 米、宽5 米的“农林桥”通车了。从此,东升屯的村民再到自家地里劳动,十多分钟就能跑个来回。

  每次到村里工作,李淑芬就和81岁的梁淑兰老人住在一个炕上。有时回来得太晚了,为了不惊动老人,她就和衣而卧。遇到难心事儿时,她常常翻来覆去不能成眠。老人家看着心疼,常和家人念叨:“她一宿也睡不了多少觉啊!一天到晚那么累,把身体都造完了……一看她遇到难处时流泪呀,我的心就不好受。多少次劝她别累着,可她不听啊。咱可得支持她啊。”

  对于一心不负众望的李淑芬来说,遇到的难题几乎可以用“成堆”来形容。对此,冲河镇党委书记刘君理解她的苦衷,每当看到她急得、难得直掉泪,就开导她:“农村工作情况复杂,太着急了也不行。”“老大姐别灰心,我帮你想办法。”

  多年来,旭日村党支部、村委会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需要开会的时候,就到个人家去开。2010 年春天,李淑芬向镇党委、政府申请资金,想建一个村委会办公室。刘君通过市委市政府领导,为旭日村争取到了10万元专项资金,当年秋天,村委会办公室竣工。

  2011年,在冲河镇党委、政府强力实施的水泥路“村村通”工程中,李淑芬抓住时机,争取村内道路硬化。她一方面挨家挨户做工作,每人集资200元,另一方面请求镇党委、政府帮助立项。在省公路局、五常市交通局、五常市财政局以及冲河镇党委的鼎力支持下,今年9月下旬,村内水泥路面全部铺装完毕。

  地处深山的旭日村,距离通往旅游胜地凤凰山和大秃顶子山的公路只有二三里地。看着夏季前往景区川流不息的过往车辆,李淑芬提议,要立块石碑刻上村名,让外面的人了解旭日,让旭日的绿色山产品借力旅游业。

  旭日村盛产大棒黏玉米,在李淑芬的计划中,要引资建一座冷库,就地收购黏大棒冷冻起来,待冬天和开春卖个高价;同时,她还考虑招商引资建一座加工厂,进行山产品加工……

  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旭日村从李淑芬上任前的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上升到2010 年的人均收入3000多元。全村近30 户村民购买了轿车、微型面包车;三年来,近40 家盖起了当地设计最先进的新房;村里破天荒地有了饭店、食杂店、修理部……更值得一提的是,党支部发展了三名党员,并有十多人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今年9月上旬,六位当年的插队知青回到旭日村“探亲”,小住了两天。看到旭日村的新气象,于才滨感慨地说:“没想到,咱们知青中还有淑芬这样让乡亲们信赖的能人、好人,她是我们知青的骄傲!”

  其实,应当这样说,李淑芬不仅仅是那些知青的骄傲,她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骄傲!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字号 】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张广财岭余脉的七峰山脚下,有一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村庄——五常市冲河镇旭日村。

  2011年9月6日一大早,前来村里修路的工人看到尚未竣工的水泥路面上比往日多了一层红彤彤的鞭炮纸屑,不免有些诧异:“咦——不年不节的,啥事儿放了这么多鞭炮?”

  一位村民自豪地告诉他:“昨晚儿党支部换届选举,李书记又连任了。”

  “那个老李太太啊?”修路的工人瞪大了眼睛,“她家不是哈尔滨的吗?”

  高票连任的党支部书记叫李淑芬,是一位家在省城、甘当“志愿者”的退休干部。虽说她不是旭日村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却和这片土地有着一言难尽的不解之缘——风华正茂的年纪,她曾是这个村的下乡知青;时隔30多年之后,乡亲们请她回村当头雁。

  61岁的李淑芬,虽然看上去很憔悴、很苍老,但工作起来的那股劲头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她工作日记里的一句话或许能揭示其内心的动力:“我愿把所有的能量释放给我深深爱恋的那片土地,实现人生价值,直到永远!”

  那张因风吹日晒而显得肤色黑黄的脸上,有一双温和的眼睛,眉宇间透着刚毅。

  有一种缘分叫牵挂

  1968年9 月,在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刚从五常二中初中毕业的李淑芬和17个城里的年轻人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旭日大队插队落户。

  那年,李淑芬17岁。

  村口的牤牛河上有一座摇摇晃晃、高出水面两三米的独木桥,它是村里连接外界的必经通道。有的知青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桥,吓得不敢从上面走,而是在惊叫与哄笑声中战战兢兢爬过去的。

  这一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李淑芬的脑海。

  1969年深秋,庄稼人终于盼来了收获的季节,可偏偏赶上秋后雨水大,湍急的河水没过了独木桥桥面。因为牛车马车无法过河,眼瞅着庄稼被雨水泡在地里,社员们急得团团转。没办法,只好男女老少齐上阵,起早贪黑地一点点儿往回背……

  从那时起,李淑芬心里就有了一个梦想,也是一个奢望:“啥时候咱村能建一座过车马的桥啊!”

  在与当地农民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李淑芬的思想和感情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

  1971 年秋天,李淑芬作为优秀知识青年代表被推荐到呼兰师范学校上学。1973年毕业后,她成为五常三中的一名教师。1974年七一前夕,她在党旗下举起右臂庄严宣誓。

  虽然离开了旭日村,但李淑芬把自己当成“嫁出去的姑娘”,时常与村里通信,帮进城办事的乡亲跑前跑后。

  1995年8月,已调到松花江地区农行工作的李淑芬回到阔别已久的旭日村。令她感到惊愕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村容村貌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村民的生活状态也一如从前,村口的那座独木桥还是那么令人心惊肉跳。

  晚饭时,李淑芬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山唠起了修桥的事儿:“建个能过车马的桥得多少钱?”

  “就是木板桥面的,咋也得一万!”

  “我分两次拿行不行?”

  “你……”张玉山愣住了。

  李淑芬决心个人出资帮村里建一座桥,让乡亲们的致富路不再为牤牛河所阻断。可是,对于每月工资不过二三百元的李淑芬来说,一次拿出这么大个数目,也实在是吃力。分两次,她把建桥的一万元钱交到村里。

  1995年10月1 日,旭日村建成了一座有桥基、木板面、能过车马的桥,结束了建村以来村民冬走冰面、夏蹚河水的原始状态,同时也结束了公交车不能进村的历史。乡亲们感念李淑芬的这份情谊,给这个新桥起了个新名:知青桥。

  通车那天,李淑芬又拿出2000元补交了建桥的工钱。

  旭日村的水质不好,上了年纪的村民多患有大骨节病、粗脖子病。为了减少饮用地表水带来的危害,一些村民冬天到牤牛河上刨冰,夏天到牤牛河边运水。因为河水中细菌严重超标,大人孩子常常出现胃肠道疾病。后来,村里在南屯打了深水井。因为资金问题,北屯的深水井迟迟打不上。

  1997年夏天,李淑芬出资一万多元,在五常买了两千多延长米塑料管线,又找车拉到村里,再找人打井、安装。一百多户受益的村民只负担自家的零部件费用。

  北屯的村民也体会到了吃深井水的好处。有上岁数的人在一起闲唠嗑:“这喝自来水长大的孩子,真是个顶个的标致。哪像咱们,一个个拐啦拐啦的。”

  “可不是嘛,这茬孩子往后找对象就不愁了。得让他们记着,吃水不忘李淑芬哪!”

  2001年7月,李淑芬担心知青桥的木板腐朽,车马通过时不安全,又出资两万元把木板桥面换成了水泥路面。

  1999年8月,听说邻村都相继装上了有线电视,可旭日村没人张罗这事儿,在省城的李淑芬着急了:“有线电视一定得安,不然村里太闭塞了。让村民从电视里多了解一些知识和信息,对脱贫致富有用!” 她到省电视台托人特批了追加指标,没多久,村里人也看上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有线电视。

  很多村民从小到大就没走出过大山。随着漫漫长夜在电视的陪伴中变短,人心也随着眼界的开阔日益活泛了。

  因为李淑芬掏出一颗真心对待旭日村的父老乡亲,一些村民有个为难着灾的,最先想到的“救星”也是她。

  2006 年7月下旬的一天,一大早,李淑芬的电话就响了:“李姐呀,我是旭日村刘丛文的弟弟刘丛富,我哥昨天死监狱里了……”话没说完,电话那端就传来了哭声。

  刘丛文家的地和林场的施业区相接,因为种地毁了四棵珍贵幼树,刘丛文被判四年有期徒刑。犯法领刑,理所当然,而让家人不能接受的是,判刑前刘丛文的身体还好好的,怎么进监狱才两天人就没了?

  刘丛文家的生活极为贫困,老婆智力不健全,还有一个傻儿子。面对这无助的一家人,深知这事“不是一般难管”的李淑芬硬着头皮给自己打气:“就冲这孤儿寡母,也要管到底!”

  第二天,李淑芬领着刘丛文的家人,到监狱要求见尸体。刘丛文尸体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让李淑芬疑窦丛生。她拿着法医出具的尸检报告,带着种种疑问找律师、法官咨询,并与有关方面据理力争。

  一位办案人员得知李淑芬和当事人无亲无故的情况后,被她的正义感深深地打动了,他说:“就冲着这位大姐的执著与善良,放心,这事我也帮定了!”

  刘丛文的家人做梦也想不到,通过与相关部门十几天的艰难商谈,李淑芬不仅帮他们讨回了公道,而且讨回了一笔21万元的赔偿金。

  李淑芬的心还是放不下——刘家孤儿寡母傻的傻、痴的痴,这钱得用在刀刃上才行,细水长流才行。她召集刘家亲属开会——先还清所有外债,然后把钱存入银行。为了稳妥起见,她设了一个账户密码,委托两位村民帮助取送。直到现在,李淑芬仍是刘丛文儿子的监护人。

  “小芬那人啊,有颗菩萨心。”一位老荣军家属这样评价。

  有一种境界叫担当

  450多户、2400多人、6600亩薄地、人均不到三亩地的旭日村,被恶劣的自然条件扯住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越是贫困落后,人心越难聚拢。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复杂因素,旭日村干群关系紧张,村“两委” 班子一度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村民上访之频在省里都挂了号,是五常市出了名的“问题村”、“告状村”。

  穷则思变,乱更思稳。

  村民们明白,旭日村要想有好日子过,就得有个一心为公、两袖清风、能力服众的领头雁。

  2007年12月20日,又有村民在一起闲唠,呛呛如何改变村里的现状。

  有人感叹:“咱村就缺李淑芬那样的人啊!”

  村民王成玉灵机一动:“听说李淑芬刚退休,咱能不能请她来当书记?”

  “李淑芬?她也不是咱村里人哪。”有人感到意外。

  “我看行。这三十多年来她一直在帮咱,给村里做了多少好事啊!”有人立即响应。

  “李大姐心眼儿正道,又有能力,当书记肯定行,可就怕人家不来呀。人家一个处级干部,不缺吃、不缺喝的,谁愿意放着城里的福不享,大老远的跑这儿来吃苦受累。”有人担忧。

  王成玉冒蒙给李淑芬打了个电话:“李大姐吗?你可能不认识我,我是五常旭日村的王成玉。现在村里就像一盘散沙,选个挑头儿的都难,议论来议论去,我们都想请你来当书记!要不,大伙儿还得上访……”

  “啥?让我去当书记?”电话那边,李淑芬愣住了。虽说这三十多年来自己把旭日村当“娘家”,但去当书记这事儿可不是说着玩的——且不说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不在当地,都眼瞅着奔六十的人了……

  李淑芬婉言谢绝了。

  吃晚饭闲聊时,一听李淑芬唠起王成玉电话中提到的事,丈夫老文赶紧给她泼冷水:“得了得了,就你这身板儿,可别揽这个瓷器。再说,这些年你给旭日村做的还少啊!”

  “看把你吓得,你还真以为我想去啊?我可没那个官瘾!”李淑芬笑着说。

  12 月21 日,有村民建议:“光电话里请人家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为了表示诚意,咱应该让大伙儿都摁上手印,然后去请她。她这人心软,看到咱这份诚意,说不定能答应。”

  两个小时后,一份请愿式的邀请书写好了,王成玉第一个在上面摁了手印,接着是王喜亮、张金生……三天后,当最后一户村民摁完手印,原来只有两页纸的邀请书已经增加到了九页。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和情感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一种表达。

  12月25 日傍晚,20 多名村民代表专程赶到260多公里外的哈尔滨。事先接到信儿的李淑芬怀着一种纠结的心情等候在站台上。

  “大姐,乡亲们请你来了!”王成玉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沓纸,“你看,全村450多户人家都摁了手印……”

  李淑芬的眼泪“刷”地涌了出来。那一刻,她觉得手中的九页纸足有千斤重……

  见李淑芬不说话,王成玉着急了:“大姐,我们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来请你的,咱村真是需要……”

  面对父老乡亲的诚挚邀请,李淑芬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再拒绝了。人世间,还有什么比众人的信任更能打动人心的!她咬了一下嘴唇,哽咽道:“好吧,我去……”

  站台上响起一片掌声。

  因为村里矛盾不断激化,参与上访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2008年的元旦刚过,在五常市拉林收费站,正准备到省里上访的村民在与市有关部门的对话中提出一个很“另类”的息访条件:“如果让李淑芬回村当书记,我们就不再上访了!”

  经五常市委组织部同意,冲河镇党委当天召开紧急会议并做出决定:由李淑芬全面主持旭日村的工作。

  眼见着李淑芬真的要揽旭日村的“瓷器”,深知妻子秉性的老文忍不住落泪了:“咱们捐点儿钱都行,还非得把人也搭上吗?”

  李淑芬面露难色:“我也不想去。可不去,又对不住乡亲们那片心……”那一篇篇的红手印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期待与信赖,她掂得出来。

  2008 年1 月3 日,晚上7 点多,很多人家都拉出了串串彩灯,把冰天雪地间的旭日村装点得分外喜庆。李淑芬刚下车,守候在村口的村民们立刻拥上前去,鞭炮声随即响起,二三里地的雪路上如同铺上了一层红地毯。

  走在这条民心铺就的“红地毯”上,李淑芬心潮澎湃……

  当天晚上,她对父老乡亲表明自己的心迹:“我回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就图为村里多办点儿实事,不辜负大家的这份信任和期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淑芬就进入角色,一家一户地走访,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处理问题……如果不是村民提醒,她常常忙得忘了吃饭。

  11天后,疲惫不堪的李淑芬回了趟哈尔滨。一进家门,七岁的孙女文星媞立刻发出惊叫:“奶奶,你咋老了这么多呀?”

  李淑芬走到镜子前打量一下自己,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有一种情操叫奉献

  在金融部门干了大半辈子的李淑芬,虽然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并不熟悉,但她坚信一条:作为一个带头人,要靠“干事”凝心聚力,要靠“干净”扭转风气。

  干事,需要财力支持,可村集体早已空空如也,所以,李淑芬自从成了旭日村的领头雁,也就开始了心血和经济上的双重付出。

  在旭日村,靴子是每个村民开春以后必备的行头——遇上大雨天,往往这脚还没拔出来,那脚又陷进去多深。有一年秋天,一个收粮的把车开到村头,一见这路,随口说了一句难听话,掉转车头走了。

  路,不但直接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制约着村民的经济收入。单就卖粮一项而言,旭日村的粮价要比路况好的村屯一斤低两三毛钱。

  李淑芬觉得,先让村路像个样儿,不但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还能提高村民过好日子的精气神儿。

  修路固然是好事,可钱从哪儿来?李淑芬决定自掏腰包。

  2008年4 月,她分两次拿出六千多元钱,买来沙石料,起早贪黑地带领村民铺沙石路。

  村路修好的那天,撒了欢的孩子们在路上你追我赶、又蹦又跳。七十多岁的老党员孙德昌乐呵呵地说:“多亏淑芬啊,要不,说不上还得穿多少年靴子呢。”

  那年秋天,收粮的车开进了村。每户都比往年卖得好,有的能多收入一两万元。

  多年来,旭日小学的操场泥泞不堪,一到开春,学生走进教室后鞋都是湿的。李淑芬记得那样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2008 年春节刚过,她拿出4000元钱,给学校平整了操场、铺上了过道板。3月1日,新学期开始,孩子们和老师、家长都乐了。

  三八妇女节,李淑芬自掏腰包从哈尔滨买来奖品,奖给在孝敬老人、勤劳致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30个妇女模范。

  六一儿童节,她又出资买了5面红旗、100多个变脸,作为节日礼物送给村里的孩子们。

  七一建党节,闫成玉、宋开基、于景章等1949年以前入党的老党员以及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荣军,收到李淑芬出资买的保温杯、衣裤、帽子等礼物时,都感慨不已:“小芬这孩子不忘本哪……”

  八一建军节,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村民进行篮球赛和拔河赛,与林业以及邻村进行友谊赛,李淑芬又是自掏腰包买来服装,分发给四个代表队。她说:“比赛只是个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大伙儿明白‘人心齐,泰山移’……”

  为了丰富村民农闲期间的文化生活,李淑芬自掏腰包制作了秧歌服。没多久,阵容整齐、训练有素的旭日村秧歌队在冲河镇已经小有名气。

  2008年10 月,旭日村党支部换届,李淑芬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李淑芬可以慷慨解囊——近四年来,她支持村里和村民的钱少说也有十万元,除了每年村里的补助外,她的退休金也都为村里派上了用场 。而对自己却是能省则省——从哈尔滨到旭日村有260多公里,一路要倒三次车,其间,她常常买点苞米花充饥。近四年来,为了旭日村的发展,她经常东奔西走,但在旭日村的账单上,看不见一张李淑芬的旅差费的票子。

  村民们常常感叹:“那就是个‘傻子’啊!”

  有一种力量叫人格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前些年,因为林地矛盾,村民们怨声载道。

  要维护村民的根本利益,就得从根儿上解决问题,但对于势单力薄的李淑芬来说,要实现这个愿望谈何容易!

  有的村民知道这其中的水有多深,就劝李淑芬:“别去碰这扎手的刺儿了,你肯定整不了。”

  李淑芬已经做好了“手扎出血”的准备。

  为了解决耕地的归属问题,李淑芬专程到省有关部门核查土地划拨书,又到五常市有关部门核实地图,几周的时间,人瘦了一圈不说,还起了满嘴火泡。

  2010年5 月24日,一夜没怎么合眼的李淑芬早上3 点多领着村干部去看地界,不料被人打得右耳膜穿孔,导致听力严重下降。

  李淑芬被打伤之后,有人提出私了,自然被她拒绝了。对方感到不解:“李书记,你到底图的是啥呀?给钱你不要,那地又没有你一分……”

  “我图的就是农民的利益!”李淑芬执拗地回答。

  被打后的几个月里,李淑芬没有安安生生地在家休养,而是一趟趟地找相关部门和单位,设法为农民解决土地问题。一次,为了见到有关领导,李淑芬在雨中苦等了两个多小时,结果好几天高烧不退。因为成了相关部门的“常客”,连那里的门卫都认识李淑芬了:“这老太太,为了农民,可真是有股劲儿!”

  俗话说:“人怕见面,树怕扒皮。”

  在几个月的接触和商谈过程中,当事方的领导被李淑芬那种忘我的精神打动了。国庆节前的一天,双方达成协议后,他握着李淑芬的手说:“老大姐,你太不容易了。我们都被你一心为老百姓做实事的精神所感动。我要向你学习。咱们是邻居,今后有啥困难吱个声……”

  惹祸的当事人也向李淑芬说了心里话:“李大姐,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由恨你到理解你和尊重你,由敬佩你到现在的敬爱你……”

  听到这话,李淑芬哭了。她是笑着哭的。

  旭日村有一百多户人家住在东升屯,因为耕地都在牤牛河的对岸,村民只要上地劳动,就要带上饭盒绕出十几里地。到秋收的时候就更麻烦了。于是,给东升屯在牤牛河上建一座便民桥,也就成了李淑芬的一个心愿。

  李淑芬找到相邻的旭日林场领导,说明情况,请求支援。赵文波场长当即表态:“大姐要办的事儿就是我们的事儿;不管你在不在村里,我们都不带走样的。”

  在山河屯林业局的支持下,林场方面慷慨支援了旭日村80米修桥木材,这令李淑芬感动不已:“这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农林和谐啊!”她二话没说,又自掏腰包3万元用于建桥。

  2011 年4 月8 日,长90 米、宽5 米的“农林桥”通车了。从此,东升屯的村民再到自家地里劳动,十多分钟就能跑个来回。

  每次到村里工作,李淑芬就和81岁的梁淑兰老人住在一个炕上。有时回来得太晚了,为了不惊动老人,她就和衣而卧。遇到难心事儿时,她常常翻来覆去不能成眠。老人家看着心疼,常和家人念叨:“她一宿也睡不了多少觉啊!一天到晚那么累,把身体都造完了……一看她遇到难处时流泪呀,我的心就不好受。多少次劝她别累着,可她不听啊。咱可得支持她啊。”

  对于一心不负众望的李淑芬来说,遇到的难题几乎可以用“成堆”来形容。对此,冲河镇党委书记刘君理解她的苦衷,每当看到她急得、难得直掉泪,就开导她:“农村工作情况复杂,太着急了也不行。”“老大姐别灰心,我帮你想办法。”

  多年来,旭日村党支部、村委会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需要开会的时候,就到个人家去开。2010 年春天,李淑芬向镇党委、政府申请资金,想建一个村委会办公室。刘君通过市委市政府领导,为旭日村争取到了10万元专项资金,当年秋天,村委会办公室竣工。

  2011年,在冲河镇党委、政府强力实施的水泥路“村村通”工程中,李淑芬抓住时机,争取村内道路硬化。她一方面挨家挨户做工作,每人集资200元,另一方面请求镇党委、政府帮助立项。在省公路局、五常市交通局、五常市财政局以及冲河镇党委的鼎力支持下,今年9月下旬,村内水泥路面全部铺装完毕。

  地处深山的旭日村,距离通往旅游胜地凤凰山和大秃顶子山的公路只有二三里地。看着夏季前往景区川流不息的过往车辆,李淑芬提议,要立块石碑刻上村名,让外面的人了解旭日,让旭日的绿色山产品借力旅游业。

  旭日村盛产大棒黏玉米,在李淑芬的计划中,要引资建一座冷库,就地收购黏大棒冷冻起来,待冬天和开春卖个高价;同时,她还考虑招商引资建一座加工厂,进行山产品加工……

  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旭日村从李淑芬上任前的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上升到2010 年的人均收入3000多元。全村近30 户村民购买了轿车、微型面包车;三年来,近40 家盖起了当地设计最先进的新房;村里破天荒地有了饭店、食杂店、修理部……更值得一提的是,党支部发展了三名党员,并有十多人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今年9月上旬,六位当年的插队知青回到旭日村“探亲”,小住了两天。看到旭日村的新气象,于才滨感慨地说:“没想到,咱们知青中还有淑芬这样让乡亲们信赖的能人、好人,她是我们知青的骄傲!”

  其实,应当这样说,李淑芬不仅仅是那些知青的骄傲,她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骄傲!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珍惜人生,珍爱生命,珍重亲情,珍视友情。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五常信息网(五常论坛) ( 黑ICP备06006344号

GMT+8, 2024-4-27 20:02 , Processed in 0.06987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